TSA –小學教育的「超級大怪獸」
文章登於星期日明報 2011年12月
香港現在流行痛批「怪獸家長」、「港孩」,但我常認為絕大部份的家長,其實和可憐的孩子們一樣,都是畸型、扭曲的教育制度的犧牲者。其實,我們要討論這些現象,必須先要揪出他們背後在教育制度中潛藏着的大怪獸!
我家老三小三了,TSA大怪獸的魔咒也從今年開始了。每年六月,所有三年級生都要考「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而校方為了幫助同學更好應付這中英數的評估,下學期每星期就要課後補課兩次。問問同區的媽媽網絡,發現我們學校其實已相當温和,很多學校不是有提早上學或延遲放學補課,就是要學生買多本TSA練習本作家課,更甚的還會把課堂的一半時間作TSA練習。學校如臨大敵的佈陣,究竟這個TSA是何方神聖?
上考評局網站查看,原來TSA是「基本能力評估」的其中一部份,評估範疇為中文、英文及數學。「基本能力」是指「社會一般認為學生在不同學習領域課程中各主要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能力和知識,它只代表課程的部份要求。」TSA在小三、小六及中三實施,首次小三的評估於2004年開始進行。教統局進行「基本能力評估」的原意是提供資料讓學生改進學習,也讓教師檢討和改善教學。願境是美好的,事實卻是學生自小一開始便要為TSA而操練,中英文教科書也是遷就TSA的考評內容而編寫。既然考評局亦指出TSA只代表課程的部份要求,那麼如果學校偏重TSA的操練,也就是說我們孩子的學習空間就被大大扼殺了。我也做過十多年的老師,我認為教學與評估的關係應該是「評核學生所學的」(Test what is taught) ,絕不是「只教學生會被評核的」(Teach what will be tested) 。
這麼本末倒置的學習狀況,原來教統局一早已知道。在教統局的網頁內找到總學校發展主任(語文教學支援)梁雪梅女士於2006年7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勤力操練,可以成材?》(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5593&langno=2)梁女士痛心疾首的提問「只是為了不計算成績的系統評估,而要求學生進行大量操練,可能適得其反,令孩子失卻對學習的興趣。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值得嗎?」連教統局的官員也有此憂慮,我們做家長的,豈不更如熱鍋上的螞蟻?
就算TSA的本意是美好的,我還想多了解教統局認為的「基本能力」是怎樣測試的。自己曾是英語老師,較詳細地翻閱小三歷年的英文TSA閱讀及寫作試卷,赫然發現四年來考試時間雖然沒增加過(25分鐘),但考卷確實是愈來愈長,愈來愈深。先看看學生要閱讀的字數 — 2006年的閱讀卷字數是750字,而2011年的有約1050字,增加了40%!看來,這是速讀 (speed reading) 的評核遠多過是「基本能力」的評核。又莫非考評局認為我們的三年級孩子這四年來真的聰明伶俐了那麼多?
比對一下考卷內容也發現2010年的考卷明顯地艱深了很多。2006年的考卷其中一個部份的閱讀資料是一本書的書面和目錄。學生所要閱讀的資料非常直接簡單,如目錄就是只有6個章節的標題和頁數。但在2010年考卷的目錄就加添了章節內的小節標題,目錄不再只是6行,而是17行。孩子答每一條題目都要分析、理解、篩選更多的資料才能作出最適當的選擇。
考卷亦包括篇幅較長的文章,以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2006年有一封朋友寄來的信,約300字。8條選擇題中的答案有5條是用圖畫作選擇提示的。2010年則有兩篇長文章,一封老師給學生的信和一篇日記,每篇約150字。14條問題中只有3條的答案選擇是以圖畫作提示,其餘11題都是全文字提示。考卷既然長了又深了,即是說,教統局認為小三學生的英語詞彙及理解能力是在不斷提升吧!但這真的是事實嗎?負責出卷的考評局官員對於一般香港小三學生的英語能力掌握得有多清楚?他們有沒有「下鄉」到學校試教過?他們有沒有聽取過老師們的意見?
近半年來,TSA的禍害開始浮上水面。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於5月28日舉辦了一個以TSA為主題的會長茶座。參與的老師們均認為TSA的政策必須作出改善,並指出TSA的六大弊端:(詳情可到 www.hkptu.org/education/?p=3987查看)
• 學生年紀太小不適宜接受評估
• TSA題目艱深,非小學生能應付
• 教育局向學校施壓,加速操練文化
• 補課太多,學生老師感疲累
• TSA結果加重教師壓力
• 考試過多,學生教師疲於奔命
我真的不明白,教育局稱TSA是「低風險的評估」,不會造成太大壓力,但事實正好相反。有老師在教協舉辦的TSA焦點小組訪談中指出固中可能的原因:
• 教育局的外評有四個範疇評定學生,其中一個是以TSA成績來評定學生表現。
• 教育局分區給辦學團體及校長壓力,將學校之間的成績比較,校長因而向老師施壓,要保持TSA成績良好。
• 流傳TSA成績會成為殺校依據。正因為有此憂慮,便更加要自保,把TSA成績修正。
真的希望教統局可以跟學校、家長解釋清楚這些老師們的控訴及憂慮是否屬實。究竟考評局對現時小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語文程度有多了解?督學組有沒有誤導校長和老師們?課程發展局跟考評局有沒有就現時鋪天蓋地的操練情況商討過?多年以來,香港的教育制度都是考試主導,當年教統局的宣傳短片金句「求學不是求分數」,在無奈的爸媽們眼裡,除了感覺諷刺,苦笑一頓外,還可作甚麼?我們根本就是最被動的一群!
另外,香港小學教育領導學會、津貼小學議會、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及教育評議會亦於6-7月間,用問卷訪問了約一萬一千位小五、小六學生的家長,其中56%的家長認為應取消小六生的TSA。(http://paper.wenweipo.com) 那小三呢?小三,8歲而已,為甚麼這麼小就要經歷這些無謂的壓力?孩子還在天真爛漫地探索著世界的事物。初小,不是鼓勵和實行廣泛閱讀,奠定創意思維的最好時機嗎?就是一個TSA,就把整個學習領域壓縮得只像個皮球那麼小。小孩子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操練,恐怕換來的只有對學習的抗拒與恐懼。我同意適量的壓力是學習的推動力,但過量就物極必反。
看看芬蘭的孩子們,他們在針對15歲同學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ISA) 評比中,在「科學」、「數學」和「閱讀」素養領都得到很好的名次(香港也在前五名之列)。最特別的,在於學生成績的一致性,最高與最低成績之間的差距很小;不僅學校之間、學區之間,就連不同語言和經濟背景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比其他國家來得小。芬蘭人認為讓學生之間的差距縮小,要比拿到第一、第二或第三名都更加重要。
芬蘭沒有聯考制度,只做抽樣的全國性學習成果測驗,目的是要幫助學校,不是要控制學校,但也能在PISA中名列前茅。反觀香港,如老師對TSA提出控訴屬實,那TSA評估就如斷頭台一樣,只是,最終被「殺害」的,卻是我們的苦孩子。如果香港在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的代價就是TSA和無盡的操練的話,我寧可不耍這表面的風光來換取給小朋友和家長們多一點點喘息的空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